象棋,又稱中國象棋。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,屬于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,由于用具簡單,趣味性強,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。
中國象棋是我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,為促進該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和推廣,現將“中國象棋”項目名稱更改為“象棋”。此外,高材質的象棋也具有收藏價值,如:高檔木材、玉石等為材料的象棋。更有文人墨客為象棋譜寫了詩篇,使象棋更具有一種文化色彩。
中國象棋是由兩人輪流走子,在戰法上遵循古代孫子兵法中的“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”的作戰思想,以“將死”或“困斃”對方將(帥)為勝的一種二人對抗性游戲。對局時,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,雙方輪流各走一招,直至分出勝、負、和,對局即終了。在棋戰中,人們可以從攻與防、虛與實、整體與局部等復雜關系的變化中提升思維能力。
對局開始前,雙方棋子在棋盤上的擺法見右圖。
對局時,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,雙方輪流走一步。
輪到走棋的一方,將某個棋子從一個交叉點走到另一個交叉點,或者吃掉對方的棋子而占領其交叉點,都算走了一著。
雙方各走一著,稱為一個回合。
走一著棋時,如果己方棋子能夠走到的位置有對方棋子存在,就可以把對方棋子吃掉而占領那個位置。
一方的棋子攻擊對方的帥(將),并在下一著要把它吃掉,稱為“照將”,或簡稱“將”。“照將”不必聲明。被“照將”的一方必須立即“應將”,即用自己的著法去化解被“將”的狀態。如果被“照將”而無法“應將”,就算被“將死”。
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中國,國家戰亂紛揚,烽火狼煙四起,象棋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。軍事戰爭與體育競賽相比較,有很多顯而易見的相似之處。例如,都是以獲得勝利為最終目的,對抗過程都是通過技戰術進行表現。既有謀略主旨,又有戰術手段。象棋作為模擬古代戰爭的智力游戲,每一局都在咫尺棋盤上演繹著金戈鐵馬、兵戎相見。棋盤上的車、馬、炮、兵就是古代的戰車、戰馬、火炮(或者投石車)和士兵的象征。相比其他體育運動項目,象棋與古代軍事有著最為直接的內在聯系,其戰略思想和戰術特征受到了古代軍事思想的影響。
隨著時代變遷,象棋日趨完善的同時,也不離軍事戰爭和兵法的宗旨,有很多棋局精妙的戰術構思及戰術組合都諳合兵法之道。在排局古譜中,如《淵深海闊》、《梅花譜》、《橘中秘》、《適情雅趣》等等,很多排局就是以兵法、三十六計、三國演繹典故和戰爭名稱等命名的,它們不僅構思精巧,與所命名的歷史典故名稱也十分契合。
象棋起源于中國 。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《中國科學文化史》中明確提出,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。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-六博與天文、象術、數學的關系,他說:“只有在中國,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,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,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。”接著陸續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,批駁印度起源說。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《象棋-宇宙的象征》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(象戲),然后才逐漸傳播開來。
象棋一詞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。《楚辭·招魂》中就對其形制以及玩樂方法作過專門記載:“蓖蔽象棋,有六簿些;分營并進,道相迫些;成梟而牟,呼五白些。”意思是說,用玉石(即蓖)做成的相當于骰子。(即蔽)大小的象棋,每方共有6顆;比賽的方法是分曹并進。(指必須兩人或兩組對局聯賽),相互進攻,逼迫對方于死路;最后是贏者“牟”(指成倍)取勝利。擊敗了敵兵(春秋時兵制,以5人為伍),而發出了勝利的歡呼。
漢劉向《說苑·善說》亦記載,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:“足下千乘之君也……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。”意即勸孟,不妨也像“燕”國一樣,斗象棋觀歌舞,逍遙一二。所有這些,說明在戰國時代“象棋”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。因此象棋產生的時間,當在戰國之前。
中國象棋單機版是非常有趣味的人機對戰象棋軟件,無聊時與電腦下下棋也很不錯。棋力一般但棋風飄忽,如果你不小心便可能輸給它。
上一個: 泡泡龍4
下一個: 遺失的秘密梵蒂岡之謎
1、游戲安裝運行的時候出現缺少dll、內存不能讀、配置不正確等,請下載對應的單機游戲常用插件運行庫。
2、游戲可能被某些殺毒軟件提示,部分報毒與破解漢化有關,請謹慎下載。